绿卡申请成功案例分享_生物医学_EB1A| 加急,3天直接批准。
FICS 2025-02-20 13:24
申请人条件,在政府科研部门工作,来美将近10来年,英文文章若干,审稿若干,引用次数在均数附近,500来次,140提交之后,递交加急申请,无RFE,顺利获批。
申请人通过熟人找到我们,开始合作。这个熟人在手持千次引用,多次不过的情况下,找到我们,我们帮助其顺利通过,他对我们非常信任,于是介绍这位申请人来我们这里寻求帮助。
申请人在我们的指导下,自行查找了所有的引用,整理出重点引用。这一步很关键,申请人也对自己的过往文章发表,以及被引用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,同事,申请人也大致看到是否有熟人引用,这些熟人都是潜在推荐人的可能。
这个案例,最难的事情不是这些,而是推荐信的索要。
基本上,都是通过熟人作为中间人,去找引用人,获得同意,然后再来准备草稿。这个过程非常煎熬。在整理完材料之后,我们建议申请人继续在某一个方面,再去找一个推荐人,但是花费一个月的努力,还是无功而返。最后放弃。
推荐信候选人,这个是根据材料的整理来确定的,而不是申请人有多少熟人或者人脉关系。我们很多申请人,脱离这个基础,还有老板撑腰(我可以给你介绍很多熟人),搞了一堆无效推荐人。
在申请策略上,我们原先是希望申请人同时递交EB1A和NIW,这样不用担心PD的事情。因为申请人的NIW申请肯定是大概率被批准,而EB1A不去加急,而是按部就班等待,这样也减少了被RFE的风险,而且同时用NIW去抢了一个PD。
最后在提交前夕,考虑到现实环境,比如裁员之类,而且她说经济上不是非常困难,可以考虑花钱加急EB1A。
于是,我们就改变了策略,先提交EB1A,同时加急;如果万一不顺利,那就立马递交NIW抢PD,然后来准备回复RFE。
幸运的是,加急3天之后,EB1A的申请顺利获批。
没有太多的奥秘,唯一的诀窍,那就是把故事讲清楚,让外行IO看得懂,当然,不是简单的几个引用,几封推荐信那么简单。
重点引用的整理,被引用的故事叙述,推荐人的人选,以及推荐信的内容,还有index的编辑,这些都是成功的因素之一。
举个简单例子,
600次引用,这个印象分不会非常低,属于正常。
如果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的每一个方面,
都做到让IO觉得清晰有说服力,那么你就离成功更进一步。
如果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的每一个方面,
都跟其他材料没有区别,难以审阅,更加谈不上阅读的友好度,外加逻辑关系混乱,那么你的这个600次就的印象,就会被IO觉得你啥也没有说清楚,就只有一个600次。抱歉,下次再来。
600次是起点,就看你往哪个方向去努力!
By FICS
consulting@ficsclub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