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企业家的心声: 一波三折的绿卡申请过程
FICS 2023-03-21 14:40
我在中国办企业二十多年了,在中国同龄企业家中,我自信对国外的了解算比较多的,疫情之前,每年都要出国拓展市场,产品有一半以上的销量也在海外,跟老外沟通也没什么困难。但即便如此,EB1a申请也惊险地“走了一回钢丝”。
我是5年前就有了这个想法,开始也问过一些中介,但大部分要么不够专业,要么价格离谱,总之水分太大。后来和一个有同样想法的亲戚一起仔细研究了一下,觉得我个人的条件满足三到四个申请项还是很有可能的,于是决定自己来做文件,之后在美国找一个律师来递交,毕竟我们在国内,申请的流程不太熟悉,操作也不方便。
从着手准备材料到正式递交,前后花了4年时间。一是我自己时间有限,二是随着企业和个人的发展,材料也一直在不断地增加和完善。随着文件一份份地完成,我觉得该在美国找一个律师了。这个时候,我犯了第一个错误——对美国(人)移民律师过于相信了。
我的美国律师是在网上联系的,我和他在签合同之前没有深入交流,对其业务能力也没有太多了解,只是想这个行业大体应该都差不多吧,只要有一定的经验就行了,毕竟我把主要的材料都整理完了。所以很快就定下来,并付了全款(现在想,这是我犯的第二个错误,应该采取分批付款或者留一部分尾款最后付,当时我只是想这种合同,象征性大于实际约束,真出了纠纷也不可能跨国跟他们打官司),谈好我提供全套英文证据,他来写PL并完成最后的递交,出现RFE他来回复。
去年年初,我把文件陆续发给他,中间我们在线沟通了几次,他对方向、内容没有提出什么意见,只是在一些细节,比如翻译证明之处反复纠结。最终,他给我发来了PL。说实话,我看到PL时,心里也犯了一阵嘀咕,因为我发现这篇洋洋洒洒的东西,几乎就是我每份证据的罗列和堆积。但当时我也不知道应该让他如何修改,心想可能每个律师有他自己的风格吧,况且再修改又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。就这样交吧。
我的第三个错误是没有去看最终打印好的递交文件,一个移民律师总不至于连文件的形式都搞不定吧?我当时的乐观预期是,一次获批与RFE六四开。
终于等来了加急审理的结果:RFE,当我看到来信时,一下就懵了,所有申请项,一个都没通过,而且更奇怪的是,IO也并没有写出任何不予通过的原因,只是在反复陈述每一项若想获批所需的标准,好像把整个移民法条直接照搬过来一样,只在一两处提到了应该贴标签,列目录之类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第一时间联系律师,他也语焉不详,我觉得他根本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回复。事已至此,我觉得应该换人了。
现在看来,FICS,就是当时我在网上抓住的“救命稻草”。看了老四他们FICS网站上的几篇文章后,我觉得他们靠谱,专业与否其实是能从他们讲的内容能看出来的。联系之后,老四负责处理我们的咨询,他认为从RFE通知的字里行间看,这个IO很可能根本就没细看这套文件,因为前面几十页冗长的PL就是后面证据提要的堆积,完全没有条理,甚至整套材料连个Index都没有提供,哪个IO面对这一千来页连目录都没有的文件能看得进去呢?先打回来再说吧。
整个咨询过程,交流下来,我觉得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,结合官方要求,分析得有理有据,让人觉得心里踏实,是那么回事。不仅仅针对第一次提交的材料的形式和内容,分析为什么会被RFE以及IO的心理分析,而且针对材料是否能够通过,该如何去重新整理;等等。最简单的一个事情就是,多条证据,是随意堆积还是有序组织,这个里面的学问,经过他们一讲,一是觉得USCIS的要求很合理,而不是胡搅蛮缠;而是觉得他们的理解,该如何去组织这些相关条款的证据,这些都非常地接地气,让人觉得合情合理,而不是那种所谓的假大空。
问题找到了,RFE回复也就容易了。经过协商,由FICS来帮助重新把证据组织,然后再交给律所去整合提交。但这位律师似乎已经不愿意(或者没信心)再管我的事了,虽然嘴上答应得很好,但迟迟没有反馈(反正钱已经收了)。就这样过去了四个月(算上疫情延展期),离回复deadline就剩不到2周了。经老四提醒,在我不断催促律师的同时等来的回复却是:你们这个回复内容我们不能接受,没有直接回复RFE的文字。现在时间紧急,要是有时间,我也可以准备得更好。你要用这个也行。意思就是,风险自己承担。
经过整个过程,在跟FICS合作地过程中,我们也明白到,这样的理解是偏颇的。RFE可以提交新证据,也可以从原来的证据上,提交新思路新说法。那种机械地根据RFE地信件内容去回复,是新手申请人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。我们要明白的一点就是,如果1A的申请是材料堆积就可以完成的话,比如按照一个list去提交,那我们必须要严格按照RFE的要求去一份份提交或者说明。
但是,重要的是,1A的申请,是你要根据自己的材料去组织一个思路,通过组织这些材料,向IO表明你是在自己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,是一位杰出的人才。如果仅仅是堆积,或者按照一个list来提交,那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条件很好却悲剧的了。这一点非常重要,我们也是在老四的耐心解读下才恍然大悟。
新手们要特别注意,你的材料多棒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这些材料如何做到合乎规范,如何去让IO从你的或长或短的请愿书(PL)里,很容易体会到你附件几百(千)页材料的核心。没有IO能够做到去阅读你几百(千)页材料,然后总结,得出结论:这个人符合要求。你要做到的就是,用十几页或者几十页的PL去让IO明白,如何审阅你的材料,你是如何满足要求的。这个虽说简单,也不容易,十几页,又有谁有耐心去阅读呢?把你自己放在IO,一个天天看这些材料的人的位置,这样去思考,很多事情容易想得通。一个IO又能够在你的case花多少时间呢,一天,一个星期?怎么可能!据说不到半个小时,还包括写RFE或者批准通知这些时间,我觉得这个可信!
言归正传!律师这种临到末尾放我们鸽子这种情况,我们只好再次请FICS来帮忙,临时救急。老四非常义气地结下了这个烫手山芋,短时间内加班加点把PL重新简练、有条理地、重点突出地梳理一遍,20页搞定。Index做的非同寻常,按老四的说法就是,让IO见了index就有批准你的冲动。老四坚信我的硬件条件是够的,只是一锅好菜被律师炒糊了。最终TSC在deadline当天收到了我们的文件。惊险不惊险?刺激不刺激?
这次,IO痛快地给予了批准。
回首四年来的得失,我想说以下三句话:
1、EB1a的DIY过程是非常艰难的,最大的问题在于你很难做到全流程的DIY,毕竟环节和细节太多了,经验是宝贵的,也恰恰是你缺少的,关键的时候,你需要像老四这样的专家的经验。
2、不要轻信任何中介、律师,无论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,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。凡事自己先做足功课,然后去看对方的文章,听对方的言谈,以大家“准杰出人才”的能力不难看清对方的“成色”。
3、自己一定多下功夫,亲力亲为,积极配合,不要甩手。因为任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酿成灾难性的后果。
最后,祝所有老四的朋友和客户,都能梦想成真!